《诗》三百,思无邪——第一期 “《诗经》——中华文化元典”圆满举办
日期: 2020年10月22日 22:25 浏览量:
又逢十月,再遇中华文化;齐聚一堂,共话《诗经》意韵。2020年10月21日晚18:30,由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盘锦分馆和校区学生会学习部联合主办的经典讲堂之“《诗经》——中华文化元典”首期讲座于校区E01图书馆305教室成功举办。此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刘斌老师对于《诗经》进行解读。
《诗经》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与叙事手法,赢得了同学们的广泛关注。同学们踊跃报名,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更有甚者,晚课下课后依旧前来,只为一睹《诗经》风采,聆听《诗经》深意。刘斌老师生动不失深刻,风趣不遗风雅的讲述也让同学们获益匪浅,跟随老师引领,了解《诗》三百,品悟思无邪。
追根溯源,探秘经典
“文章会为事而著,诗歌会为时而作。”《诗经》作为周朝的纪实诗歌,了解其创作背景至关重要。刘斌老师以《诗经》出现的背景为引,介绍了周王朝 “制礼作乐”的文明之源。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当时人们内心的所思所想通过诗歌外化于形,而古代诗歌开端——《诗经》便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
诗的国度,诗为心声
每一首诗歌都发自内心,都有它想要表达的立意主旨,刘斌老师循序渐进,在周朝的时代大背景下,将风、雅、颂字里行间暗含的信息与深意娓娓道来。王官采民间之诗,观百姓生活,听群众之声;上层创作之诗,献诗向天子,诗话诉衷情;专业官员之诗,聚焦国家主题,旨在宏观叙事。这些诗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五个世纪众人的创作与采集,最终凝结而成这本记载了中华文明创造时期先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的合集——《诗经》。虽政府制度催生出《诗经》,但千古传唱终塑造经典。
表情达意,思无邪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于王朝之上:可从民间所写诗中知晓得失,建立政治自信,唯德是辅;巧妙树立统治阶级权威,维护道德形象,正身律己;用合适方法感化国子,提升行为规范,继往开来。在社会层面:引诗为证,增强说服力;赋诗言志,抒发个人见解。映入现代社会,《诗经》依旧活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被之僮僮,夙夜在公”,是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树立的行为标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被引用于新冠疫情期间,外国贴于物资援助箱,雪中送炭谱国间友谊。温柔敦厚,塑造中国诗歌教育传统;思正无邪,注定《诗经》文化源远流长。
本次讲座,刘斌老师从宏观之处入手,解读了《诗经》的创作背景、立意主旨与文化作用。两个小时稍纵即逝,刘斌老师诙谐幽默、深入浅出的解读于《诗经》与“孝”文化之处戛然而止。同学们意犹未尽,带着满满的笔记不舍离场。
《诗经》在使用文字的早期横空出世,带着周朝特有的意韵,记录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化之源,暗藏其内,经世之理,深蕴其中,咀嚼语言之妙,汲取传世精粹。元典《诗经》,方涉未深,10月28日,11月4日,晚18:30,诚邀各位同学,再赴《诗经》之约,我们未完待续。
(文字:曹子丛 任浩雯 图片:费号森 孙静 张卓凡 审核:曾培凯 责编:张淼)